B細胞膜表面不同類型的受體的介紹
點擊次數:175 更新時間:2024-11-26
1.膜表面免疫球蛋白(surface 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Ig)
這是B細胞特異性識別抗原的受體,也是B細胞重要的特征性標志。不成熟B細胞表達mIgM,成熟B細胞又表達了mIgD,即同時表達mIgM和mIgD,有的成熟B細胞表面還mIgG、mIgA或mIgE。在B細胞分化過程中,前B細胞的胞漿中可有IgM的重鏈μ鏈,但無mIgM;當發育為不成熟B細胞時,胞漿中μ鏈消失,胞膜上開始表達mIgM。在單個B細胞表面所有Ig的可變區都由相同的VH和VL基因所編碼,因此它們的獨te特型和結合抗原的特異性是相同的。抗原刺激后的B細胞mIgD很快消失,記憶B細胞表面不存在mIgD。作為B細胞受體(B cell receptor BCR)的mIgM外,還有Igα和Igβ兩種多肽鏈,分別命名為CD79a和CD79b,共同與mIg形成BCR復合物。
2.補體受體(complement receptor CR)
B細胞膜表面具有CR1和CD2。CR1(CD35)可與補體C3b和C4b結合,從而促進B細胞的活化。CD2(CD21)的配體是C3d,C3d與B細胞表面CR2結合亦可調節B細胞的生長和分化。
3.EB病毒受體
CR2(CD21)也是EB病毒受體,這與EB病毒選擇性感染B細胞有關。在體外可用EB病毒感染B細胞,可使B細胞永生化(immortlaized)而建成B細胞母細胞樣細胞株,在人單克隆抗體技術和免疫學中有重要應用價值。在體內,EB病毒感染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、Burkitt氏淋巴瘤以及鼻咽癌等的發病有關。
4.致有絲分裂原受體美洲商陸絲分裂原(poke weed mitogen PWM)
對T細胞和B細胞均有致有絲分裂作用。在小鼠,脂多糖(lipopolysaccharide LPS)是常用的致有絲分裂原。此外金黃色pu萄球菌CowanI株(Staphylococcus aureusstrain CowanI SAC)因含有金黃色pu萄球菌A蛋白(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),可通過與mIg結合刺激人B細胞的增殖。此外,大豆凝集素(soybean agglutinin SBA)可凝集B細胞。
對T細胞和B細胞均有致有絲分裂作用。在小鼠,脂多糖(lipopolysaccharide LPS)是常用的致有絲分裂原。此外金黃色pu萄球菌CowanI株(Staphylococcus aureusstrain CowanI SAC)因含有金黃色pu萄球菌A蛋白(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),可通過與mIg結合刺激人B細胞的增殖。此外,大豆凝集素(soybean agglutinin SBA)可凝集B細胞。
5.細胞因子受體
多種細胞因子調節B細胞的活化、增殖和分化是通過與B細胞表面相應的細胞因子受體結合而發揮調節作用的。B細胞的細胞因子受體主要有IL-1R、IL-2R、IL-4R、IL-5R、IL-6R、IL-7R、IL-11R、IL-12R、IL-13R、IL-14R、IL-γR、IL-αR和TGF-βR等。